啟程循環—德國館的建築實踐與社會願景 鍾智斌會員
2025年9月4日 撰文:鍾智斌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會員 香港營造師學會營造師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認可ESG策劃師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
EXPO 2025 大阪・關西萬博,以「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社會」(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為主題,於大阪灣人工島「夢洲」搭建起一座世界級的構想實驗平台,向全球展示未來社會的可能性。150多個國家與組織共聚一堂,在可持續、科技、文化與設計的交匯點上公開對話。作為本系列建築導覽的起點,我選擇由德國館「Wa! Germany!」出發,一座以「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空間、敘事與建造技術的循環之館。
德國館位於「Connecting Lives(連結生命)」主題區,由七座錯落排列、圓柱形圍構的木構模組建築構成。它不僅是建築體,更是一個可步入、可學習、可體驗的「生活實驗模型」。建築主體採用德國傳統與現代木構技術揉合建構,如膠合層積木(Glulam)與模組化鋼結構組合,完全取消水泥地基,以地面鋪設、覆土與點狀支撐的理念搭建,在空間最低限度干預中,實現系統化建構與拆解循環的最佳實踐。
外牆與材料運用同樣充滿跨文化創意:夯土、麻泥、可堆肥菌絲體隔熱材料及再生木料共同構成了這一座形體與倫理兼具的建築。所有接點均設計為可逆拆接系統,維修、重組、重構皆為未來導向。整座館於展後將完整拆卸,並將會回到德國重組結構,隨後轉化為學校、社區或教育場域再次使用。技術設備亦採用租賃制,避免投入一次性機械與能源,展現從生命週期規劃開始便已建立的可持續邏輯。
建築內部展覽分為三個沉浸主題空間:「循環城市」邀請你與 AI 共同設計理想未來都市,模擬思索社會、能源、居住的選擇秩序;「循環經濟」呈現德國最新永續產品、原材料整合與資源再用模型;「循環我」則以詩意敘事重構人與世界關係,探討作為普通個體如何實踐永續日常。這三大體驗區融合數字互動、感官敘事與親手參與之間的連續性,讓抽象的未來概念轉化為今日即可實踐的生活選項。
展館的引導⻆色「Circular」更是整體敘事設計的亮點。這隻圓滾滾、親切可愛的⻆色靈感取自日本Kawaii文化,每位遊客在進場時都會獲得一隻「Circular」,它將於整條參觀路徑中伴隨觀眾互動及作出語音提示,並於結尾處由滑梯溜回起點,等待下一位訪客進場,象徵循環世界中的「 無終點」概念既輕巧又深刻,拉近空間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戶外花園的設計亦同樣可圈可點。透過大量使用來自大阪本地苗圃臨時借栽的植栽,地表鋪設生態滲透鋪裝,建構出一個臨時但完整的都市綠區模型。園區內部設有「再生信息牌」,包含水資源灌溉流程、植物借用環節與區域棲地營造邏輯, 是建築如何融入生態邏輯的最佳教育範例。同時,綠屋頂、雨水回收與通風利用等「看不見的系統設計」,共同支援整場建築的氣候韌性與能源最小依賴。
展覽結束後,Circular⻆色與多項互動裝置將以教育教具形式進入德國校園延續生命。展館自身亦已獲得日本最高等級 CASBEE 永續建築評級,也成為國際認證循環建築實驗基地之一。建築從設計之初即已思考「展後命運」,這種文明自覺或許正是最動人的部分。
「Wa! Germany!」不只是展覽場地,而是一座設計教育場,是一場「未來日常」 的空間演練。資訊清晰、材料誠實、形體精準,敘事流暢,讓參觀者真正理解: 設計與建築不只能展示觀念,更是邁向社會轉型的起點。作為本系列的首篇,德國館以精準空間語言、永續構法與沉浸敘事交織出一門當代表現的建築未來學,讓設計不只可見,更可參與、可延續。讓我們從「循環」 開始,踏出這趟思辨與想像並行的設計之旅。
EXPO 2025 大阪・關西萬博,以「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社會」(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為主題,於大阪灣人工島「夢洲」搭建起一座世界級的構想實驗平台,向全球展示未來社會的可能性。150多個國家與組織共聚一堂,在可持續、科技、文化與設計的交匯點上公開對話。作為本系列建築導覽的起點,我選擇由德國館「Wa! Germany!」出發,一座以「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空間、敘事與建造技術的循環之館。
德國館位於「Connecting Lives(連結生命)」主題區,由七座錯落排列、圓柱形圍構的木構模組建築構成。它不僅是建築體,更是一個可步入、可學習、可體驗的「生活實驗模型」。建築主體採用德國傳統與現代木構技術揉合建構,如膠合層積木(Glulam)與模組化鋼結構組合,完全取消水泥地基,以地面鋪設、覆土與點狀支撐的理念搭建,在空間最低限度干預中,實現系統化建構與拆解循環的最佳實踐。
外牆與材料運用同樣充滿跨文化創意:夯土、麻泥、可堆肥菌絲體隔熱材料及再生木料共同構成了這一座形體與倫理兼具的建築。所有接點均設計為可逆拆接系統,維修、重組、重構皆為未來導向。整座館於展後將完整拆卸,並將會回到德國重組結構,隨後轉化為學校、社區或教育場域再次使用。技術設備亦採用租賃制,避免投入一次性機械與能源,展現從生命週期規劃開始便已建立的可持續邏輯。
建築內部展覽分為三個沉浸主題空間:「循環城市」邀請你與 AI 共同設計理想未來都市,模擬思索社會、能源、居住的選擇秩序;「循環經濟」呈現德國最新永續產品、原材料整合與資源再用模型;「循環我」則以詩意敘事重構人與世界關係,探討作為普通個體如何實踐永續日常。這三大體驗區融合數字互動、感官敘事與親手參與之間的連續性,讓抽象的未來概念轉化為今日即可實踐的生活選項。
展館的引導⻆色「Circular」更是整體敘事設計的亮點。這隻圓滾滾、親切可愛的⻆色靈感取自日本Kawaii文化,每位遊客在進場時都會獲得一隻「Circular」,它將於整條參觀路徑中伴隨觀眾互動及作出語音提示,並於結尾處由滑梯溜回起點,等待下一位訪客進場,象徵循環世界中的「 無終點」概念既輕巧又深刻,拉近空間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戶外花園的設計亦同樣可圈可點。透過大量使用來自大阪本地苗圃臨時借栽的植栽,地表鋪設生態滲透鋪裝,建構出一個臨時但完整的都市綠區模型。園區內部設有「再生信息牌」,包含水資源灌溉流程、植物借用環節與區域棲地營造邏輯, 是建築如何融入生態邏輯的最佳教育範例。同時,綠屋頂、雨水回收與通風利用等「看不見的系統設計」,共同支援整場建築的氣候韌性與能源最小依賴。
展覽結束後,Circular⻆色與多項互動裝置將以教育教具形式進入德國校園延續生命。展館自身亦已獲得日本最高等級 CASBEE 永續建築評級,也成為國際認證循環建築實驗基地之一。建築從設計之初即已思考「展後命運」,這種文明自覺或許正是最動人的部分。
「Wa! Germany!」不只是展覽場地,而是一座設計教育場,是一場「未來日常」 的空間演練。資訊清晰、材料誠實、形體精準,敘事流暢,讓參觀者真正理解: 設計與建築不只能展示觀念,更是邁向社會轉型的起點。作為本系列的首篇,德國館以精準空間語言、永續構法與沉浸敘事交織出一門當代表現的建築未來學,讓設計不只可見,更可參與、可延續。讓我們從「循環」 開始,踏出這趟思辨與想像並行的設計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