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未來社會—城市、建築與全球共創的真實現場 鍾智斌會員

2025年8月21日 撰文:鍾智斌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會員 香港營造師學會營造師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認可ESG策劃師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



2025年夏天,大阪再度成為全球目光交會之地。繼1970年首次世博後久違 55年,「 EXPO 2025 大阪・關西世博」 以「 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社會(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為主題,匯聚超過150個國家與國際組織,預計吸引超過2,800萬參觀人次, 共同開展一場橫跨設計、科技、人文與可持續未來的壯闊對話。



從倫敦1851年水晶宮展覽出發,全球歷屆世博往往代表了一個時代對未來文明的認知。在亞洲,1970年的大阪萬博寫下 6,400 萬人次入場紀錄,並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命題,昭示東方現代性。當年的太陽之塔與「動線建築」理念,至今仍影響日本城市發展與公共空間設計。而2025年,萬博再次回到大阪,這次面向的課題更為複雜與宏觀—在氣候、貧富、疾病、數位轉變的當下,什麼樣的社會值得被打造?誰來設計?如何包容?該如何永續?



會場位於大阪灣人工島「夢洲」,是都市更新重要節點。規劃團隊以Grand Ring( グランドリング)為空間主體—全球最大木構建築,由建築師藤本壯介領銜設計。這座直徑約 2 公里、全長近2,000公尺的木質環道結構,以國產杉木與檜木為材料,結合傳統「貫接」工法與現代層積木技術(glulam),在地景中形成極具流線感的城市環帶。同時它不僅是動線中樞—下層為遮陽避雨步道、上層為可遠眺全場的Skywalk高架步道,更是日本木構建築文化與當代表現主義融合的設計。



Grand Ring 環抱三大主題區域:「Connecting Lives(連結生命)」、 「Empowering Lives(賦能生命)」、「Saving Lives(守護生命)」,象徵人類間的關聯、知識的分享與永續關懷。主題區內分布約60個官方國家館、5大區域共用館、企業展示館與Signature Pavilion(主題製作人展館)。各館均有屬於自己國家或創作者的敘事語言,包括科技、文化、可持續、教育、未來勞動、數位感官等



與過往不同,此屆世博強調「共創(Co-Creation)」精神,將參觀者視為參與者, 而並非單單只是旁觀者。由八位日本策展人設計的 Signature Pavilions,徹底挑戰敘事邏輯與空間語言;讓你走進未來的健康食堂,邀你與AI共同思考「 未來的我」。至於以細胞與水為原型的官方吉祥物「MYAKU-MYAKU」,則象徵人與自然共鳴的脈動,亦成為場域中最容易接觸、記憶與互動的設計符號。



會場空間不再區分「展」與「看」,而是融合展示、體驗、教育、休憩與反思於一體。舉目望去,每座 Pavilion並非孤島,而是交織於主環帶之內,像充滿節奏與呼吸的城市微單元。更珍貴的是多數建築設計強化可解構、模組化與生物材質應用,展出結束後可回收再利用,真正踐行「展而無廢」的設計倫理。



本系列專欄「設計導覽」將以這場萬博為起點,從設計師及永續發展研究員的身份, 選出多座最具空間實驗性、社會回應力與敘事創意的Pavilion與主題設施,編寫一張屬於全球城市與文明未來的導覽地圖。文章將深入探討場館設計邏輯、技術創新與社會性策略,從建築對永續的回應,到觀眾參與中的教育設計,逐步拼出萬博場域的未來藍圖。



啟程首站將以德國館「 Wa! Germany!」作為開始,闡述該館空間整合循環經濟原則、模組化建築技術與沉浸式敘事結構。隨後的文章將依序推展,包括智慧城市、綠色能源、文化未來、全球醫療科技等 Pavilion,具體分析建築空間、材料創新、策展理念,以及如何邀請每位參與者共同設計未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