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頻現:ESG 反思與個人企業的行動之路 辛建國會員

2025年8月30日 撰文:辛建國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香港國金獅子會前任會長 香港童軍總會油尖區副會長 香港女童軍總會新界地方協會執行委員會成員

近年來,極端天氣不再是新聞裡的遙遠事件,而是真切影響香港生活的日常。香港過去八天出現四次黑雨,加上全球範圍內的颶風、旱災頻發,這些現象不斷敲響警鐘 —— 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ESG(環境、社會、管治)理念不再是企業的「附加題」,而是個人與企業必須面對的生存課題。筆者在本文和大家作ESG的反思,以及我們個人及企業可作的行動。


極端天氣背後的ESG警示


氣候變化的加劇,本質上是人類活動與環境失衡的產物。對企業而言,極端天氣不僅直接威脅生產鏈穩定性,令依賴進出口的香港企業面臨貨物滯留風險;更會暴露企業在環境管理上的漏洞,例如製造業若未做好排污管控,暴雨可能引發污染物擴散,造成社會負擔。而社會層面,基層市民往往是災害中最脆弱的群體,如舊式唐樓在暴雨中易出現漏水問題,低收入家庭應對災害的資源相對匱乏,這正考驗著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管治層面同樣面臨挑戰。面對極端天氣,企業是否有完善的應急機制?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協調是否暢通?過去香港暴雨期間,部分商場因排水系統不足而積水,反映出基礎設施規劃與氣候風險評估的脫節。這些案例都說明:ESG 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關乎風險抵禦、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框架。



個人層面:從生活細節踐行ESG


面對極端天氣,我們個人雖力量有限,卻能通過日常選擇積累改變的動能。在環境層面,減少碳足跡是關鍵。香港市民可從「衣食住行」入手:選用本地農產品,減少食物運輸的碳排放;購物時自備環保袋,拒絕一次性塑膠;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或步行,減少私家車使用 —— 要知道,香港每輛私家車年均碳排放約2.6噸,而全港七十多萬輛車的總量,相當於數百萬棵樹的吸碳負擔。



社會層面:關懷弱勢群體是重要行動



極端天氣來臨時,鄰里間可主動關心長者或行動不便者,協助他們做好防災準備;平時參與社區環保活動,如海岸線清潔、舊物回收,既能減少環境負擔,也能增強社區凝聚力。至於管治意識,個人可通過關注企業 ESG表現來影響市場 —— 例如選擇支持環保政策的金融機構、購買有公平貿易認證的產品,用消費者權力推動企業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個人對ESG的踐行需要「知行合一」。不少香港市民認同環保理念,卻因生活節奏快而習慣依賴一次性用品。事實上,簡單的改變如隨身攜帶餐具、使用可充電電池,長期堅持便能產生顯著效果。正如環保組織「綠色力量」的調查顯示,若每位港人每周減少使用三個膠袋,全年可減少逾十億個塑膠垃圾,這正是個人力量匯聚的力量。



企業層面:以 ESG 驅動風險管理與創新


企業作為社會資源的主要掌控者,在應對極端天氣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環境管理方面,企業需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規劃」。例如,香港地產發展商可借鑑「綠色建築」標準,在建築中加入雨水回收系統、太陽能板,既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也增強建築物的抗災能力;零售企業可優化供應鏈,與本地供應商建立穩定合作,降低遠距離運輸帶來的氣候風險。



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應關注災害中的弱勢群體。在暴雨期間,超市可推出「應急物資包」優惠,為基層家庭提供實惠;物流公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向偏遠地區配送救援物資,這些都是企業參與社會協同的積極方案。長遠來看,企業可投入資源支持氣候教育,如銀行推出「綠色存款」,將資金用於可再生能源項目,同時向客戶普及低碳知識。



管治層面,企業需建立完善的ESG管理體系。例如,設立獨立的ESG委員會,定期評估氣候風險對業務的影響;將ESG指標納入高管績效考核,避免「漂綠」行為;主動披露 ESG 報告,接受公眾監督。香港交易所自2019年起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氣候相關財務信息,這一舉措讓企業正視氣候風險,而那些提前行動的企業,不僅能規避風險,更能搶占綠色市場先機 —— 如本地電力公司投資海上風電,既符合碳中和目標,也為業務注入新動力。



協同前行:構建ESG生態圈


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單靠個人或企業的努力遠遠不夠,需要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協同的 ESG 生態圈。政府可通過政策引導,如對綠色企業給予稅務優惠,推動舊區改造時強制加入抗災設計;企業之間可建立行業聯盟,共享氣候風險應對經驗,例如零售業聯合制定供應鏈應急方案;個人則通過參與公眾諮詢、監督企業行為,成為ESG的推動者。



極端天氣是自然對人類的警示,也可以是推動ESG理念落地的催化劑。對香港而言,這座彈丸之地雖面臨土地狹小、人口密集的挑戰,但也擁有完善的法治、靈活的市場與市民的高度參與感。只要個人從日常做起,企業以責任為基,社會以協同為要,就能將 ESG 從理念轉化為抵禦風險、創造價值的實際行動,讓我們這座城市在氣候變化的浪潮中,依然保持活力與韌性。